发布日期: 2017-04-27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05
《道德经》与文化自信——记爱恩学院2014、2015级“市场营销”专业形势与政策课

        2017425日下午三时,爱恩学院2014级、2015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在图文信息中心104教室参加了由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小刚教授主讲的主题为“《道德经》与文化自信”的形势与政策课。

中国梦”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政治自信和价值自信。正是这五个自信,让“中国梦”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正造福于世界人民。而何教授所要讲的便是其中的文化自信与《道德经》的紧密联系。何教授指出,创造与修复的结合,便是文化。老子的《道德经》语言精炼,共有81章,共计5000字,可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部分。《道德经》影响了诸多西方作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甘地和托尔斯泰等。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何教授提到,道教以“尊道贵德,天人合一”为最高信仰,以“上善若水,返璞归真”为做人品质,其作为中华大地唯一的本土宗教,千年传承,大量保留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道德经》中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和很多深刻道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柔弱胜刚强”等思想揭示了严谨深刻的辩证真理,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

    讲座中,何教授着重对老子所提出的“上善若水”“无为无不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而老子的君主无为在现代社会中应解释为“无妄为”。

至此,本节形势与政策课圆满结束。同学们充分地理解了《道德经》与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重视文化自信,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摄影、撰稿: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委员会传媒中心 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