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脉络和“健康中国”战略内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大健康观,2017年4月18日下午二点四十五分,2015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全体学生于1203教室听了关于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的形势与政策课,本节课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来宁老师主讲。

本节课划分为:什么是健康中国,为什么要健康中国,以及怎样建设健康中国这三大板块。课程伊始,老师讲了建国初的卫生健康状况以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和至今所取得的成就。在1950年到1978年间,中国用不到世界1%的医疗资源解决了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崇为世界的典范,在全球推广。同时,建立了在国际上备受称赞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68岁,30年的时间实现了中等国家却拥有发达国家水平的世界奇迹。同时期国家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也上了一个大台阶,8亿人民群众看病的个人花销比例降至30%以下。我们只用了发达国家一半的时间,实现了全面健康水平的飞跃。接着,来老师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概括归纳为三方面。第一,全面推进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阶段性成效体现在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第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增强。第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

而后,来老师指出现今进行医疗卫生改革所面临着的许多问题与困难。老师运用许多生活中的案例强调突出了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及食品药品安全、职业伤害、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健康所产生的严重影响。最后,老师介绍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健康中国“三步走”以及“健康中国”的概念。《纲要》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将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百姓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纲要》提出,到2030年,健康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全面建立。
至此,本节形势与政策课圆满结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唯有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摄影、撰稿: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委员会传媒中心 高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