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晚七点整,由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主办,上海海洋大学辩论协会协办的爱恩学院新生辩论赛决赛在第三餐厅三楼隆重举行。爱恩学院市场营销三班与四班以“西方节日的盛行是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蚀”为题展开辩论,双方辩手经历了初赛与复赛的考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决赛中有了更加亮眼的表现。本次比赛邀请到了爱恩学院院长王基组教授、爱恩学院学工办副主任马春广老师、爱恩学院团委书记高晓丽老师、爱恩学院大一年级辅导员丁蓉蓉老师以及上海海洋大学辩论队队长何亦捷同学、上海海洋大学辩论队副队长唐文浩同学和经管学院辩论队队长牛序清同学作为评委,大二辅导员秦梅老师、大三辅导员郭虹老师和大四辅导员袁盈芳老师作为嘉宾。

辩论赛一开场,双方队员就在陈词环节中表现出强烈的攻势,引经据典,从多个角度证明本方的观点。正方市营四班详细解释了“盛行”和“侵蚀”的含义,认为过多的西方文化会冲淡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反方市营三班则认为西方节日的盛行不过是商业化的表现,丝毫不能够动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攻辩环节中,正反双方针锋相对,围绕西方节日的盛行在启蒙阶段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展开激烈的辩论。正方提出,启蒙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小培养的对西方文化的亲切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反方则坚持认为,后天的教育能够为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扬。在自由辩论环节,八位辩手唇枪舌剑,气势逼人,辩得不亦乐乎。反方同学举出西方父亲节和母亲节促进了中华孝道传承的实例,并表明西方节日的盛行只是形式化的表现,而没有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正方辩手迅速反应,用庆祝西方的情人节成为大众不约而同的习俗予以反击。比赛的最后,正反两方四辩分别做了总结陈词。正方提到改变大众的观念即为文化侵蚀,反方则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中华文化之厚重坚固,不可动摇。

最终,市营三班代表队配合默契、表现出众,赢得了本场比赛的胜利,在第一届爱恩学院新生辩论赛中摘得桂冠,市营四班获得亚军。市营三班周阳同学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被评为本场“最佳辩手”,市营四班韩葭辰同学老练沉稳,人气爆棚,通过线上投票获得“最具人气辩手”称号。

比赛结束后,上海海洋大学辩论队队长何亦捷同学代表学生评委团进行点评。他说,此次辩题十分贴近生活,契合爱恩全英语教学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对双方队员的辛苦付出表示赞赏之后,他根据自身经验为新生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辩论不是抬杠,讨论问题的态度应该不急不徐,而不是急切地争论。辩论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认识社会与生活,而不仅仅是一个观点的胜利与否。

最后,爱恩学院院长王基组教授用精彩而深刻的发言为比赛画上圆满的句号。八位同学饱满的热情感染了王院长,他也对本次比赛的辩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辩题的题眼是“文化”和“侵蚀”。“‘文化’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正反双方应该从文化的内涵入手,抓住“共同”这一特点,从普世的角度思考,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讨论西方节日的盛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由于新生经验不足,大家没有能够在一开始就找准着力点,使得本次辩论有些瑕疵。王院长也表扬了八位同学的创造力,肯定了他们的能力,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练习,多感悟。

辩论的意义并不只是获得胜利,很多时候,辩题本身也没有一个绝对性的答案。辩论,更多的是对多元思想的启蒙和对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推动。准备辩论的过程提升了辩手们的能力,聆听辩论赛的经历加深了同学们的思考深度。
辩论,让思维更加活跃,让生活更加美好!
(撰稿: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委员会记者团 马天培)
(摄影: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委员会记者团 陈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