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2-10-31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32
在最基层的岗位上找到人生的坐标--记2009届校友王磊的“三支一扶”经历

    人生往往不按既定的轨道前行,有时意外的邂逅却点亮了生命的精彩。作为我校2009届爱恩学院的毕业生,王磊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收获了属于他的成功。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拥有塔斯马尼亚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双学位的他,在毕业后选择了“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到松江泖港镇工作,在镇合作社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下乡支农的高校毕业生角度看,有些年轻人仍将此举视为单向“扶贫”,并未全身心地真正融入农业经济;有的则将此视作短期 “跳板”;还有的大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是市里派下来的”,不愿意干重活、苦活。从基层农业单位和合作社看,也有部分人存在思想障碍,在引导大学生提升认识、发挥所长方面做得不够,少数单位更简单将新来的大学生束之高阁,没有真正用好这些新型人才,殊为可惜。

    当今市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已不是传统概念的种养,而是进入与现代市场紧密结合的产业化、品牌化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型农业人才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及新理念,与合作社经营者一起在实践中摸索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升级转型。而产业要转型,首先要转的就是观念。在产业转型中,王磊看到了机遇。

    秋日阳光下,松江泖港镇田黄村内的一方方蟹塘十分宁静,“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三泖基地上的人却正忙碌着——大闸蟹即将上市,黑黑瘦瘦的80后大学生王磊一边要去浦南蟹塘拍照、查看,另一边还要赶到城区撰写科技兴农项目申报材料和当天的水产日志。蟹塘收获季前,王磊也作出了一个慎重决定:作为“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两年期满的大学生,他选择继续留在合作社。

    蟹塘的一位技术员老袁介绍说,自己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知道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但“总结、提炼”这些技术却不行。如今,鱼跃合作社的各种申报材料,都由王磊包了。不仅如此,他还帮合作社建起了规范的销售流程。以前,工作人员卖蟹接订单都是口头约定,凭记性,有时会出现糊涂账。如今,每一笔生意都有正规的订货单、出货单。他还利用营销专业知识更新了合作社水产品包装,引来了更多客户。“小王两年前刚来我们合作社,一口气在蟹塘上住了四五个月,脏活、苦活都肯干,学得自然多!”他说道。

    合作社带头人郎月林强调这几年来农科人员青黄不接是个普遍难题。一批大学生来了,合作社既怕留不住,又怕他们无法学以致用。但王磊让他看到了希望。郎月林去年有回查塘,做出了补种水草的错误决定。王磊知情后,立刻从电脑里找出了种植记录,予以劝止。“养蟹只凭经验,很容易出错。幸亏小王发现及时,否则那几个塘的蟹就出大问题了!”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王磊想得很清楚,那就是在农产品的营销领域摸出一条新路,让“优质农产品卖得更快,价钱卖得更好,品牌得到推广”。

    作为本科市营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有很多和王磊一样的同学,他们有的选择进入外企工作,有的创立公司,然而王磊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乡村田野间挥洒青春与汗水。他辛勤的努力终将会换来收获。

 

选自《解放日报》:10级信管四班 余怡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