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02-21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950
明志,追梦!——记爱恩学院2008届校友于明志

    于明志,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2008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20099月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攻读“企业伦理学”硕士,20127月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担任哲学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

2014123日,我们很荣幸得邀请了优秀校友于明志学长回母校,就为何要考研和怎么备战研究生考试,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他的经历与被他称为“算不上成功”的经验。

为何要考研

    考研是一个艰苦而又淘汰率高的过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参加研究生考试,他们抱着各自的理想与目标拼搏在这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场上。于明志结合自身考研经历与在复旦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生事务的工作经验分析,大多数学生或是为了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与素养,或是为了暂时躲避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而选择了考研。而在他看来,兴趣是驱使他考研的最大动力。在刚进入爱恩学院学习时,于明志和大部分大一新生一样,对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充满了未知与迷茫,而学院安排的一次次未来规划与学生座谈,也让他渐渐开始对未来有了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他发现自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还常常会在课间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不仅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探讨西方哲学史的相关内容。谈及当年的那段经历,他笑称当时的自己就是一个扰乱老师授课进度的“问题学生”。正是因为怀揣着这样一份对哲学的热情,于明志在大三时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如何考研

    于明志的考研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跨专业考研,又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名校,他要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付出更多的汗水。第一年的失败并没有阻止他追梦的脚步,他又立马重新投入到第二年的全面备考。王基组院长也夸赞他道:“明志啊,坚定了一个目标就一定要做到,看准了复旦就一定要考上,你看,最后还真给你考上了!”在此他总结了三个备战考研的有效方法,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分享。

    1)在备战第二次考研的那年时间里,于明志花了半年时间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旁听了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一些基础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哲学导论等,同时旁听了部分伦理学方向的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他认为不论是否跨专业报考,对所考专业的相关背景知识有基本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这不光在笔试时需要,对之后的面试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而此时的学习,更多来说是自主学习,全靠自己的自觉,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个人毅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在爱恩学院的本科学习中,由于专业课的学习量大,课本随信息发展更新速度又快,经常需要学生在课前仔细研究课本上的案例、概念,课后再自主进行学习,寻找补充材料阅读,这培养了于明志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时间管理能力。

        2)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透明度与开放度使得有许多的网络资源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而掌握信息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说尤为重要。一些比较成熟的考研论坛(例如bbs.kaoyan.com)上往往能够找到有关报考专业、学校、相关课程等方面的详细分类信息,不仅能帮助同学们收集有用的真题资料,还能通过这些平台了解过往考生的经历和体会。而在于明志看来,从大量的宝贵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并加以整理,对于通过专业课(如社会调查方法等)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的爱恩学子而言,应该不是件难事。可以说,爱恩的专业学习给于明志在这一方面也提供了不少便利与帮助。

3) 还有一个考研信息的重要来源便是利用自己已有的人脉资源。咨询相关院校专业在读学长学姐或是同学,这堪称是第一手资料的经验之谈,一定也会给你不小的启示。

另外,于明志还特别提到,为了备战面试,学生需要对学科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比如像专业背景,国内水平,学科发展状态等,这些都是你在面试时体现个人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爱恩的那些日子里,于明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获得校级人民奖学金,荣获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他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还是校交响乐团的一份子,并于2005年至2007年间担任了交响乐团铜管乐声部部长。他还酷爱摄影,现还在复旦大学哲学院各项活动中负责摄影及宣传工作。

于明志学长的经验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对考研有了更深的了解,学长那份确定目标后不懈努力与坚定的心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明志,而后追梦,我想,这也会给不少进入大学后对目标、未来有所茫然的同学带来深思的吧。



附:于明志作品

 美国著名格尔哲学研究专家Robbert  Pinpin教授2013年系列讲座现场照


20149月“现代域下的儒学与政治”学术对话现场照,照片已作为图片稿件发布在澎拜新闻关于本次对话的记录文稿新闻中

 复旦大学人气教师哲学学院郁喆隽博士授课照

 复旦校园晨读角景色

 复旦校园校史馆雪景



(供稿:爱恩学院校友会,2015年1月)